【主持人】:大家好,歡迎大家收看渭濱區政府2020年“在線訪談”節目,本期節目中我們邀請到了渭濱區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書記、局長徐新軍,請他為我們大家談一談渭濱區打造傳感器之都,加快工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情況,徐局長您好!
【嘉賓】:主持人好,各位網友大家好!很高興來到“在線訪談”節目,就渭濱區以打造傳感器之都為突破口,加快工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與大家進行交流。借此機會向關心支持渭濱區傳感器產業發展的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希望通過本次溝通交流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主持人】:區工業和信息化局是區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首先請徐局長為我們介紹一下渭濱區加快打造傳感器之都的基本情況。
【嘉賓】:好的。首先,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渭濱區發展傳感器產業的背景。寶雞市被稱為壓力傳感器之鄉,最早來源于國家力敏傳感器生產基地-寶雞秦嶺晶體管廠,中國第一個傳感器專業研究所----寶雞傳感器研究所是其開發研究中心。1977年5月在這里正式鑒定了中國第一個商品化壓阻壓力傳感器系列CYG2-6。后來經過不斷技術進步和研發,成功研制出了擴散硅壓力傳感器。隨著壓力傳感器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從90年代末開始,寶雞形成了一批最早的壓力傳感器企業。
縱觀寶雞市傳感器產業的發展,以硅基力敏傳感器為發源地,進而涉及壓力、溫度、流量、液位四個主要大類,衍生出來約200余種產品細分系列,但目前還是主要以力敏傳感器為主。
到現在為止,寶雞市已經形成了近60多家專業傳感器相關企業,從產業鏈上已經形成了膜片、線纜、殼體、芯體、敏感元件到變送器的完整產業鏈。還有部分高精度和專用產品(機車、航空航天)。其中涉及壓力、溫度、流量、液位等工業用傳感器37家,行業專用傳感器8家,相關配套企業18家。目前,全市傳感器產業產值約20億元,從業人數近萬人。
【主持人】:好的,徐局長,那么,渭濱區打造傳感器之都的特點和優勢有哪些?
【嘉賓】:渭濱區發展傳感器產業的有以下優勢。
(1)工業基礎門類齊全,有助于傳感器產業的發展。
寶雞是我國西部工業重鎮,作為國家“一五”和“三線”建設時期重要的工業布局城市,大中型企業和國防軍工企業相對集中,工業基礎雄厚,門類較為齊全,尤其是制造業發達,擁有雄厚的傳感器制造和配套能力。當前,寶雞工業體系覆蓋汽車及零部件、鈦及鈦合金、機床工具、石油裝備、軌道交通等優勢裝備制造支柱產業;航空航天、新能源及節能環保、電子信息及光通信、生物醫藥與健康設備、電力電氣和智能制造五大戰略新興產業;建材、紡織服裝、有色冶金三大特色產業。全市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00余家。
(2)傳感器企業聚集,產業配套和協作便利。
當前,寶雞市傳感器產業經過九十年代的快速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以大、中、小企業各有分布的較為穩定的產業格局,傳感器企業主要聚集在渭濱區,其中以小微企業居多,除了芯片之外,大部分工序所需的原輔材均在區內就能完成相關配套。
(3)應用市場突出,發展契機良好。
當前,寶雞市正在探索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新模式、把工業互聯網作為我市企業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抓手,目前已經建設了寶雞市工業云平臺,讓傳感器的應用場景擴大了很多,尤其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對傳感器需求量市場廣闊,工業互聯網發展更是給國內傳感器企業帶來一次新的機遇,包括壓力、溫度、濕度、流量、液位等傳感器企業,都將迎來新的機會。
另外,寶雞市機床工具、石油裝備、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機器人產業等優勢制造業領域對傳感器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大。
(4)政府重視,政策和環境保障有力。
隨著寶雞工業強市戰略的加快推進,轉型升級、結構調整成為必然的選擇,這必將為寶雞市工業發展、企業創新帶來新的機遇和難得發展機會?!笆奈濉逼陂g寶雞市工業發展將以“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為方向,積極實施“6+3+1”產業鏈培育行動計劃,壯大戰略新興產業,做精做專特色產業。渭濱區將堅持“激活傳統產業?,F在,發展新興產業保未來”的總體思路,做優做大傳統產業(軌道交通、機床工具、電子信息、石油裝備、航空航天),創新發展新興產業(傳感器、機器人、互聯網),鼓勵企業創新發展,走“專精特新”的產業化之路,而傳感器產業是我們結合實際,順勢作為發展的新興產業。
【主持人】:謝謝徐局長。通過您剛才對渭濱區發展傳感器產業,打造傳感器之都的背景和優勢的介紹,我們對渭濱區發展傳感器產業工作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也體會到了政府通過打造傳感器之都,加快工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決心。那么,渭濱區政府圍繞打造傳感器之都,都做了哪些具體的工作。
【嘉賓】:好的,圍繞打造傳感器之都,渭濱區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扎實調研,摸清現狀。為加快傳感器產業發展,我局先后會同市工信局,對全市傳感器產業進行了廣泛調研,實地走訪全市主要的傳感器企業三十余家,形成了《關于支持渭濱區打造傳感器之都的調研報告》并上報市委、市政府,得到市上領導的關注和支持。邀請西交大趙玉龍教授、全國電子元器件協會傳感器分會郭猛秘書長等行業知名專家教授,為我區傳感器企業生產研發把脈問診,為全區產業培育壯大建言獻策。在一系列的調研與論證的基礎上,委托專業機構制定了《渭濱區傳感器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渭濱區傳感器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大力扶持產業鏈龍頭企業、高成長性瞪羚企業、“專特精新”企業和初創型企業發展。
2.搭建交流平臺,推動融合創新。針對企業需求,立足市場導向,按照“搭平臺、建橋梁、促融合、謀發展”的思路,我局積極推動新興產業組建行業協會組織,努力為企業營造最佳發展環境,加速形成新興產業規?;?、集聚化效應,全力打造適合企業發展的“軟環境”。一是主導成立了寶雞市軍民融合產業聯合會傳感器企業科協、陜西省傳感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社會組織。通過這些平臺,促進了企業之間、政企之間、企業與金融機構、科研院所之間相互交流和技術合作,實現了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產業集聚。二是圍繞提高企業本地配套率,組織轄區傳感器、互聯網、機器人等相關企業與寶雞中車、寶石機械、寶雞吉利等企業進行了產品配套對接,尋求合作。寶成與轄區企業合作開發了民用飛行環境安全監視系統。三是針對傳感器企業融資問題,每年舉辦新興產業政銀企對接會,進行一對一溝通,隨時解決企業融資問題。四是積極打造校企合作平臺,引進西交大、西工大等高校教授為產業帶頭人,與西工大簽訂智能傳感器研究中心共建協議,協助指導長美科技公司建立“院士工作站”,組織企業加強與寶雞文理學院、寶雞職業技術學院、寶雞技師學院等高等院校對接,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訓基地,為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堅強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3.注重頂層設計,強化政策扶持。我區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打造中國“傳感器之都”目標定位,制定了《傳感器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傳感器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依托航空工業寶成公司、秦川儀表、烽火電子、麥克傳感等行業領軍企業,發揮寶雞制造優勢,培育關聯配套企業,初步形成零部件制造、整裝配套、軟件開發、科研機構等比較完善的產業鏈。針對傳感器、機器人、互聯網等新興產業發展,區委、區政府出臺《渭濱區2018-2020年工業創新驅動協同發展行動計劃》,從鼓勵企業科技創新、產學研合作、“兩化融合”發展、創牌創優、引進人才、重點骨干企業行業引領、聚合入園、重大事項“一事一議”等八個方面,明確了資金獎勵、政策支持等具體辦法。大力扶持產業鏈龍頭企業、高成長性瞪羚企業、“專特精新”企業和初創型企業發展。
4.突出園區承載,實施項目帶動。我們把打造專業園區、加快項目建設作為加快傳感器產業發展的具體承載和重要支撐,按照“規?;_發、標準化建設、功能化配套、市場化推進”的思路,著力構建主導產業明晰、功能配套完善的“一區多園”發展格局。一是在姜譚工業園規劃建設傳感器產業園,總投資10.2億元,總建筑面積8.3萬平方米,主要建設傳感器孵化園、傳感器產業園、公共服務平臺和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等功能主體,目前,產業園已主體封頂,計劃今年年底竣工投用;孵化園1萬平米廠房已建成,恒瑞測控、普瑞思電子等企業入駐開始產業孵化,力爭明年年底入駐企業20戶以上。二是計劃依托7107搬遷后老廠區廠房等設施,與博世集團蘇州公司合作,引進汽車及家電傳感器生產線,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三是深入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堅持區級領導聯系包抓和團隊推進工作機制,區委出臺《關于創新驅動轉型升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意見》,成立全區穩投資專班,赴省跑市對接項目,積極爭取企業技改投資、新興產業等重大政策紅利,深入挖掘姜譚西大門、7107閑置廠房等區域潛力優勢,爭取更多重大項目擠進中省市盤子。
5.開展精準招商,擴大產業規模。堅持“走出去、請進來”,通過項目招商、產品推介、會展交流等方式,加大宣傳推介力度,著力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氛圍。一是緊盯駐區大企業總部、行業領軍企業和國內工業經濟發達地區,先后赴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區,與知名企業、商會、高校之間開展專題推介和合作懇談。先后舉辦傳感器產業項目集中簽約、絲博會傳感器產業園專場推介等大型招商活動,引進麥克工業壓力傳感器增容等項目。二是組織轄區企業先后參加了廈洽會、石油裝備跨國采購會、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傳感器和新材料領域精準需求對接會、國際納米技術產業博覽會、絲博會、進博會等系列展會活動,主動出擊,多平臺推介傳感器產業園以及企業的新技術新產品,進一步提升了我區傳感器產業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主持人】:謝謝徐局長。通過徐局長對渭濱區發展傳感器產業的介紹,使我們對渭濱區發展傳感器產業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那么,目前渭濱區發展傳感器產業還存在哪些問題和不足。
【嘉賓】:好的,主持人。目前渭濱區發展傳感器產業還存在以下問題和不足。
1.高端產品不多,核心競爭力不足。目前我區從事傳感器領域的企業,主要產品都圍繞壓力傳感器,主要面向負載小、精度要求低、對成本較為敏感的中小企業,普遍存在中低端產品居多、高精度產品較少的局面,產品精度和價格與國外產品有一定的差距。且大多數企業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主要依靠工程廠商和系統集成商委托加工生產或貼牌生產,無自主設計和生產能力,核心技術儲備不足,產品競爭力較弱。
2.產業規模不大,本地協作性不強。我區傳感器產業還停留在產業集聚的初級階段,雖然企業數量眾多,但整體產業規模不夠大,管理人員素質不高,技術條件薄弱,創新能力嚴重不足,除麥克傳感器、秦川寶儀外,大部分企業營業收入均在1000-2000萬元之間。目前,一輛普通家用轎車上大約安裝幾十到近百只傳感器,而豪華轎車上的傳感器數量可多達二百余只,在機床工具等行業也對傳感器有著巨大的需求,但我區傳感器產業由于產品單一,主要以外銷為主,本地協作配套率很低。
3.人才資源不足,研發制造水平不高?,F階段我區人才引進政策對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工資待遇水平相對東部地區較低,大量高技能人才面臨流失問題。同時我區與東部城市相比,科研院所數量較少,設計研發主要依賴區域外合作。例如麥克傳感器將研發中心設立在西安,主要就是考慮人才和研發環境的因素。
【主持人】:好的,下面再請徐局長為我們介紹一下渭濱區下一步就發展傳感器產業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嘉賓】:好的,主持人。下一步,我區將緊盯中國制造2025,發展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產業的機遇期,以市委市政府出臺的關于支持總部企業發展十條政策、“6+2”園區管理體制改革、“飛地經濟”等方面政策紅利為契機,繼續堅持區委“激活傳統產業?,F在,發展新興產業保未來”的思路,搭平臺、建橋梁、促融合、謀發展,加快傳感器產業突破發展。
1.強化組織引領。大力實施“一把手”工程,完善健全傳感器產業推進專班,形成牽頭部門抓總落實、相關部門分工協作,抓好傳感器產業發展規劃的實施。采取“政府主導、企業運營”的模式,緊密結合行業協會資源優勢,充分發揮重點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突出智能傳感器產業發展方向,抓住產業轉型升級的有利時機,以打造中國傳感器之都為目標,按照“制訂一個規劃、出臺一批政策、建設一個園區、成立一個聯盟、創建一個中心、吸引一批人才”的建設思路,有序推進積極打造全區傳感器產業發展生態圈。
2.強化項目建設。建立傳感器產業項目庫,完善區級領導包抓、科級領導推進、職能部門服務機制,加大對重點建設項目的跟蹤服務,加快傳感器產業園建設進度,確保2020年底竣工投用。加大項目包裝,積極向省市相關部門對接,力爭將傳感器產業園納入全省重點產業化項目盤子及全省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的龍頭項目,積極爭取省級財政專項債及產業引導基金,解決產業發展融資等問題。同時,盤活7107老廠區資源,著力打造智能科技產業園,重點引進尖端傳感器、電子信息等配套企業落戶。
3.強化招商引資。組織本地企業走出去,利用各種招商活動,加大傳感器產業項目推介,積極與轄區重點企業、科研院校和行業協會對接,建立技術對接、企業配套產品需求信息發布合作平臺,加大產業鏈招商和上下游配套,加快高新技術成果就地轉化,爭取將更多傳感器項目落戶我區,聚集形成優勢產業,提升我區傳感器產業影響力。把外地企業請進來,加強與渭濱籍在外成功人士和我區投資的外籍客商交流合作,尋求傳感器產業方面的項目合作。
4.強化產業融合。充分調研傳感器在電子信息、石油裝備、機床工具、軌道交通、電力電氣、煙酒食品藥品等行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開展重點行業領域的應用示范,形成產業和應用互動、產業鏈上下游互動、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解決方案,提升優勢產品的智能化水平,形成本地配套體系,推動我區傳感器企業參與到全市制造業智能化建設中,以制造業轉型升級為契機建設一批傳感器應用示范企業,以本地應用示范輻射全國,推動企業轉型發展。
4.強化服務保障。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每季度舉辦企業家沙龍和產品配套協作會,貫徹落實支持民營企業和傳感器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重點向龍頭企業、創新型企業、應用示范方向傾斜,聯合省內相關高校、科研機構,支持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和產品研發創新,加大對企業技術轉移、研發設計、檢測檢驗、創業孵化、科技金融等活動的補貼支持力度,為傳感器產業協同研發設計、儀器設備共享、高新技術企業認證、產品市場信息互通等提供支撐,促進傳感器產業與相關領域的技術融合;深入開展“雙學雙樹一爭創”活動,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在項目申報、土地使用、企業改革、社會保障等方面簡化程序,落實好減費降稅政策,實現互惠共贏、發展壯大。
【主持人】:今天,徐局長就渭濱區以打造傳感器之都為突破口,加快工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與大家進行交流。感謝區工業和信息化局全體同志的付出,也感謝徐局長與大家的交流。
【嘉賓】:感謝主持人,再次感謝廣大網民朋友!希望大家繼續關心、關注、支持渭濱區工信局的工作,多提寶貴意見,以便我們今后更好的做好工作。